虽然模具行业在国内发展多年,放眼全球最前沿的模具技术,我们并没有多大优势。虽然中、美、日、德、韩、意,这几大包揽全世界大部分模具生产国中有我们的祖国,但并不意味着着我们的祖国模具技术有多么先进、多么值得骄傲。因为,我们的祖国模具只有“量”,而缺乏“质”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很明显的差距。
在欧、美发达国家中,大部分的模具厂很难见到几个人,但是其规模非常庞大。其实现高度自动化,每个工人都有明确工作范围,工人数量控制在10~50之间。
几乎所有的生产厂商都是围绕需求旺盛的汽车、电子类模具类型。因为各自生产的产品单一且精密,各自都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技术参数,能轻松实现大批量、低成本化生产。
数字化管理,在国内还没有正真获得认可,在国外越是大公司越能看出数字化管理模式,将产前工艺制定、加工、检测、入库、统计等等全部进行数字化。
目前,在全美国大概存在7000家模具厂,其中单个厂工人数在15人以下,约占总比例的60%左右,人数在15-50人占总比例的30%,其余占10%。别看人数很少,因为其自动化、流程化相当先进,目前属于相当先进级别。根据2014年权威统计,美国模具行业的人均产值在127万块钱左右。
目前,全日本现大概存在10000家模具企业,其中单个工人数在20人以下的,占到总工厂比例的91%,这是相当恐怖的数字。
从此项数据我们显而易见,日本模具厂规模普片不大,而且其主要发展趋势为模块化,比如一辆车需要8000个冲压零部件,每个公式做固定的几个件,接着进行组装。以此来减少相关成本,提高效率。
德国是机械非常发达的国家,也是欧、美最早开始做模具的国家之一。其机械类几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,模具自然也是如此。
在德国有一句行话:协调一致、群策群力、技术创新、取长补短、共同进步、发挥好整体优势、共同取得行业龙头。就这一句话,估计很多国家就只能望而却步,这种胆识与魄力你懂的。
这两年模具行业,几乎进入了低谷期。纵观近十几年,我国模具行业可以说大起大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都知道中国制造物美价廉,大多靠量冲利润,缺乏技术上的含金量,自动化程度低。虽然,国内模具厂保有量最大,有约30000家。这其中国营占5%、合资占10%、其余为私营企业。目前,从事模具行业相关的工作人员约100万人。2014年模具总产值约90亿,人均产值才不到33.5万,与欧、美差距非常明显。
看着我国数据挺吓人,但是从人均产能来对比就会发现,德国人均年产能为200万人民币、美国人均年产能为127万人民币、日本人均年产能为120万人民币、中国才33.5万人民币。不看不知道,对比吓一跳。美、日模具行业人均年产值是我国的3-5倍,德国是5-9倍。
现阶段,我们的祖国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比较大,实体经济更是处于一个关键阶段,模具作为工业之母,整个行业受到了明显的影响,已经有相当部分人转行或者不愿干这个了。因此,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,进行大面积的转型,逐步向大而强、小而精进行转变。不改变,也许真的只有死路一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