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空间的发展过程中,北京的大院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。北京大院的兴起与新中国的发展历史是紧密关联的,这使它在某一些程度上也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。然而,对于广大普通人来说,大院里面和大院外面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理空间,大院里面是个遥远而模糊的存在,所以人们好奇里面的空间布置和生活状态。
在新中国成立之前,北京的城市空间主要由紫禁城和各种皇家建筑,以及四九城构成。除了这些,旧北京还有南城和北城之分。南城是普通百姓聚居的地方,北城则是官宦大户和富商巨贾居住的地方。不过,新中国的成立很快就改变了这些传统的空间分布格局。当时,有很多国家机关需要进入北京,但又只有少数的房屋,所以干脆以部为单位,直接在城里的官府和宅邸办公。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决定改造北京的城市空间。因此,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不同的单位都获得了自己的大院,以此作为职工和家属工作、生活的场所。在修建大院的过程中,负责人员采纳了苏联专家的建议,采用了苏维埃建筑模式,于是大批灰色的楼群在北京出现。事实上,在这些北京大院修建之前,山西也有他们的大院,但山西大院的出现不是国家行政需要,而是民间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,更多体现了当地富商巨贾的财富积累程度。山西大院是一种家族性大院,这中间还包括了正房、东西厢房等房屋,院内有各种艺术品、四周都是具有防御作用的堡墙,所以带有很强的封闭感,也体现了传统思想中的尊卑观念。然而,北京大院与山西大院大为不同,它的类型也更为丰富。根据单位的性质和功能,大院至少可大致分为四个类型,分别是部队大院、机关大院、工厂大院和学校大院。这些大院由高墙围筑,设有学校、医院、邮电局等。大院里不仅生活着为国家殚精竭虑的各级官员,还有他们的孩子。这一些孩子在大院里长大,拥有大院提供的物质资源和服务设施。例如,许多大院都有礼堂和运动场等娱乐设施,院里的人会经常性地组织文娱活动。不仅如此,这一些孩子在院内的学校读书,学习文化知识,锻炼体魄,接受政治思想的熏陶。不过,在获得优厚物质资源的同时,他们也面临着无形的压力,因为他们自小就被教育要遵守秩序,服从管理和关爱集体,这或许就是他们要面对的、不同于普通人的“潜规则”。因此,与普通人相比,大院子弟身上多了一份规矩和秩序的影子。长大后的大院子弟各有各的命运,有的人追随父母的脚步,继续为国服务。有的人则走出了大院,走进了大社会。参考文献①单位大院:近当代北京居住空间演变_连晓刚②北京“单位大院”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_乔永学③北京四合院与山西大院的空间布局及审美文化分析_王玉轩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美媒:马斯克向联邦法院申请“初步禁令”,要求阻止OpenAI向营利企业转型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豪门悲喜夜:诺伊尔染红拜仁0-1出局 巴萨5-1终结3轮不胜 米兰6-1
2025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班主任发展大会(1号通知)
北大心理学教授:青春期提前,心理成熟却推迟,让今天的孩子们过得特别拧巴
上一篇:蹬着不费力的城市复古电助力自行车
下一篇:辽宁对王建、李冰进行任前公示